转角遇见的游园里,孩子正在嬉戏打闹;高架桥下的停车场里,车主笑着停稳了车……小空间、小角落装着生活的小幸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落在群众心坎上的实在事——让坑洼的路变平,让漏雨的屋顶不漏,让傍晚遛弯有处歇脚,让探访亲友找得到楼栋。
从看得见的街角微景,到摸得着的设施升级,安徽正以精细化管理为“绣花针”,把百姓对“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向往,一针一线绣进城市的肌理里。
经过改造,东至县政协宿舍老旧小区大变样了。平整的路面、便民的停车棚、智能的充电桩以及配套的健身器材,是看得见的“面子”;而分流的雨污管道,则是筑牢生活品质的“里子”。
“以前下暴雨,小区地势低、排水不畅,给我们生活带了不便。现在雨污管道改造好了,心里总算踏实了!”居民顾节忠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安徽坚持“百姓点单、政府上菜”的精准模式,精准改到居民心坎上。近年来,全省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改造8614个,惠及220万户居民,全面提升的居住环境与配套设施,让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老旧小区改造并非一劳永逸。安徽紧盯民生痛点,用持续的“微更新”提升幸福阈值。
年深月久,黟县黟美小镇楼栋标识褪色严重且位置隐蔽,让外卖配送、亲友探访常遇“找楼难”。如今,通过增设太阳能照明“小区地图”、楼号牌、楼栋方向指示牌,实现夜间可视功能,让寻路不再犯难。
黄山市正以“小区亮牌”为切口,通过“微改造、微更新、微服务”的组合拳,让群众的获得感在细节中不断升温。
从“脏乱差”到“小而美”,城市边角地的华丽转身,是安徽精细化管理的生动缩影。
近日,合肥长江西路与青阳路交口的高架桥下,一处由闲置空间改造的停车场正式投用。“月租金才200元,太实惠了!再也不用每天围着小区兜圈‘抢车位’了。”附近居民李先生的满意,道出了改造的价值。
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的痛点,蜀山区启动“桥下空间焕新计划”。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在这片闲置空间里“挤”出50个停车位,让“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焕发新活力。
结合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我省指导各地市因地制宜,通过拆除违建、改造绿地、盘活空闲场地、优化绿化布局等一系列举措巧妙化解停车难题。截至2025年5月底,全省已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65.49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7.97万个,停车不再是糟心事。
边角地的“逆袭”不止于停车场。在芜湖的大街小巷,口袋公园随处可见。曾经的边角地按需定制,摇身一变成了大家爱去爱逛的“休闲驿站”。
近年来,安徽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让“开窗见绿、出门入景”成为市民的日常。建设过程中,各地融入适老化与儿童友好理念,增设活动场地、补充设施设备,打造多元文化空间。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口袋公园”888个。这些见缝插针的“小确幸”,正将便利与温暖送到百姓身边。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维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省全力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2022年以来累计更新改造燃气、污水、雨水、供水等地下管网1.6万公里,让城市“血脉”更畅通。
与此同时,城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加速推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市政设施,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前段时间,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通过监测值守发现,巢湖市亚父路与向阳南路交口附近电力井内出现甲烷浓度超限报警,并发布燃气泄漏三级风险预警。相关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处置,一场险情化于无形。
目前,我省已建成“1+16+N”省市县三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运行体系,布设18.7万套感知设备实时监测3.1万公里管网及325座桥梁,累计预警处置各类风险预警2300余起,实现城市主城区重大风险精准管控。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二期工程,把应用场景拓展至燃气终端等重点领域,并向县城延伸,力争今年底前全面建成。
从燃气、供水、排水、桥梁到水环境治理、电梯安全,城市生命线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精细化管理的触角也随之延伸。
一城之美,既要有颜值的惊艳,更要有品质的沉淀。在安徽,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图景正徐徐展开,这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执着追求,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迈出的坚实步伐。(记者檀美玲)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落在群众心坎上的实在事——让坑洼的路变平,让漏雨的屋顶不漏,让傍晚遛弯有处歇脚,让探访亲友找得到楼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