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安博体育平台国家“急发”!深圳刚刚宣布引入一门新学科!深圳人不能再“慢”了!·安博体育官方网站
安博体育平台国家“急发”!深圳刚刚宣布引入一门新学科!深圳人不能再“慢”了!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5-08-12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国卫医急发〔2024〕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国卫医急发〔2024〕21号: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官方表示,超重问题、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体重管理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开展的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动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的改善。

  8月8日,2025深圳健康活动月健康公益宣传活动发布《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年度)》释放重要信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在会上做主题宣讲,他表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原因的70%,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规律作息、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远离不良嗜好,可有效降低慢病的发生概率,减轻社会的医疗负担。胡盛寿院士认为,深圳平均年龄仅32.5岁,正处于年龄优势的窗口期,应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控制慢病危险因素,降低重大慢性病发病率。

  因此,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圳顺势引入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它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精髓要义一脉相承,即生活方式医学。

  深圳梦注意到,《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3年度)》深圳市国民体质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我市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比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全国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低5.8和4.1个百分点,分别为29.2%和10.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市20~49岁男女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BMI平均数也相应增长的趋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男性在30~34岁年龄组已出现BMI指数平均数超过超重界限值的情况(BMI指数大于等于24),在45-4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多参加体育运动,注意饮食结构,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8月8日,2025深圳健康活动月健康公益宣传活动在深圳大学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出席活动,并做主题宣讲。

  活动现场,同步发布了《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年度)》、12个“健康深圳”志愿服务典型案例、6个体卫融合试点工作典型案例及深圳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开设情况报告。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逆转慢病。健康生活方式医学是防治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胡盛寿院士指出,我国以心血管疾病为首的六大慢病相关危险因素仍在增长。现代医学模式及对生命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第一性原理是自律,而不是医疗。

  规律作息、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远离不良嗜好——可有效降低慢病的发生概率,减轻社会的医疗负担。对于超重人群,每降低1kg体重,收缩压降低1mmHg;规律有氧及阻抗运动,可降低血压5-8mmHg;DASH膳食模式(控制高血压的饮食方式)降低血压11mmHg;每天3分钟间歇性剧烈生活方式或体力活动(包括快走、爬楼梯、负重购物、赶公交等),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9%相关。

  因此,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圳顺势引入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它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精髓要义一脉相承,即生活方式医学。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融合营养科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及行为科学、社会学、睡眠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

  针对慢性疾病的病因,通过非药物、非手术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压力管理、积极社交关系及远离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等;

  现场,深圳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年度)》(以下简称《白皮书》)。健康深圳行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市人民医院耿庆山院长对《白皮书》进行解读,全面介绍深圳居民主要健康状况和城市健康保障。

  根据《白皮书》,深圳市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等核心健康指标,保持在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50.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比为46.9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体质状况稳步提升。

  此外,现场还同步发布了12个“健康深圳”志愿服务典型案例、6个体卫融合试点工作典型案例及深圳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开设情况报告。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深圳市共有142家医疗机构可为市民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其中,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5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85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率达93.0%。

  2025年深圳健康活动月以“健康体重 一起行动”为主题,围绕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戒烟限酒等,通过成果发布、健康促进、场所开放、学术交流和产业博览等形式,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活动现场,设置了“健康互动摊位区”“打卡拍照区”等区域。市民可在3米高的巨型打卡墙上,留下健康个性宣言。健康互动摊位区的“摸高挑战”“食物分类投投乐”“举重挑战”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市民在游戏中“迈开腿”,走出“减重一小步”。

  “身边体重超标的同学不少,以前觉得还年轻,可以慢慢减肥。参加本次活动,听了院士讲座很受触动,回去就跟我的小胖朋友们,好好说说健康的重要性。”参加场外互动活动的胡同学说。

  据了解,《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规定,每年8月举办深圳健康活动月。今年的健康活动月聚焦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戒烟限酒等领域,深圳各相关单位将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开放、学术交流和产业博览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

  因网络未公开《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年度)》,深圳梦特别分享部分《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3年度)》内容仅供参考:

  2023年深圳市核心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023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2.75/10万、1.12‰、1.47‰、49.84%。“健康中国2030”所确定的13项目标中,深圳已提前完成10项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称号。

  2023年深圳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升至49.84%,居民健康意识稳步提升;体质达标率为91.5%,持续向好,深圳市市民体质整体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市市民健身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深圳市民“经常锻炼”人数比例已达 44.8%(含儿童、青少年),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频率人口占比约47.6%。

  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臭氧(O3)评价浓度为1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微克/立方米;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100%,河流河长优良比例提升至73.9%,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2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431家,医院159家;全市床位69877张,其中医院病床64825张;全市拥有卫生工作人员152930人,同比增长5.3%。2023年末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3.95张,每千人口卫生工作人员8.63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7.11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2.86人,每干人口注册护士3.07人。

  2023年持续健全覆盖全市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完善妇幼服务体系,2023年早孕建册率为95.14%,产前检查率为98.60%,产后访视率为98.03%。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9.74%;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为99.72%。落实儿童健康促进行动,实现“家-校-卫-社”联动,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99.5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6.06%。全市社康机构共为48.57万老年人提供规范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全面的健康体检,并根据老年人个人信息和体检结果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为81.18%。

  深圳市通过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和推进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打造了一批医学重点学科、高水平医院,全市三甲医院的数量不断增加,“看大病不出深圳市”的愿望正变成现实。全年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7个。截至2023年底,全市仍在合作期内的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共170个。另外,在中医药层面,全市共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70个,其中A类团队8个、B类团队62个。全市仍在合作期内的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共47个。通过引进团队,汇聚了1604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深或为深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含中西医相关所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及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重点专科、中医特色专病等)127个,其中中医类73个,非中医类54个。市级非中医类重点学科80个、市级非中医类重点培育学科15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80个(含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5个、中医特色专科65个)

  2023年深圳市核心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023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2.75/10万、1.12‰、1.47‰、49.84%。“健康中国2030”所确定的13项目标中,深圳已提前完成10项,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称号。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多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处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2023年,全市常住孕产妇死亡率为2.75/10万;围产儿、婴儿、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27‰、1.12‰、0.67‰和1.47‰。其中,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低于全国15.7/10万和4.9‰的平均水平。

  深圳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分析显示,2023年深圳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9.84%,较2022年(47.63%)提升了2.21个百分点。此外,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以及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62.26%、49.27%、44.66%;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索养(74.17%)、科学健康观素养(70.43%)、健康信息素养(63.83%)、慢性病防治素养(50.22%)、传染病防治素养(46.65%)和基本医疗素养(43.21%)。

  2023年深圳市居民住院疾病谱前十为支气管肺炎,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姑息性化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子宫内膜息肉,肺炎,混合痔,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

  2023年体质达标率为91.5%,持续向好,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综合达标率1.1个百分点。2023年我市市民体质整体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个别指标也存在不足,包括幼儿组男童坐位体前屈低于全国理论达标率,30岁以后男性BMI指数平均数均高于超重界限值,成年人握力达标率较低,老年组体质综合达标率低于全国水平。

  深圳市国民体质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我市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比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全国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低5.8和4.1个百分点,分别为29.2%和10.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市20~49岁男女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BMI平均数也相应增长的趋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男性在30~34岁年龄组已出现BMI指数平均数超过超重界限值的情况(BMI指数大于等于24),在45-4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多参加体育运动,注意饮食结构,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深圳市市民健身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深圳市民“经常锻炼”人数比例为44.8%(含儿童、青少年),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频率人口占比约47.6%。通过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分层分析发现,50-59岁市民锻炼热情最高,每周体育锻炼6次及以上的比例达28.5%,居各年龄层首位,与这一年龄层的市民在事业、家庭方面的事务较少,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参加体育健身有关。而18-29岁、30-39岁的市民处于事业上升期,闲暇时间较少,每周体育锻炼6次以上的比例仅为12.3%、8.8%。

  调查显示,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提及率为78.01%,其次是“减肥瘦身”“休闲娱乐”“缓解生活/工作压力”“健美塑形”提及率均超过10%。最受我市市民欢迎的体育锻炼项目前三项分别为“跑步健步走(59.86%)”、“羽毛球(29.68%)”和“登山、攀岩、户外、徒步(20.32%)”。市民最青睐的健身场所是“公园”,提及率为51.52%。

  市民最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的体育锻炼方面的服务是“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体育场地”,提及率为71.80%;依次是“增加社区、公园等便民体育场地、设施”,提及率为59.80%。

  我市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不断开创慢病综合防控工作新局面。

  2023年,肺癌报告发病数超越甲状腺癌,位列肿瘤发病第一顺位,深圳女性更应警惕恶性肿瘤。2023年全市报告肿瘤新发病例45431例,报告发病率255.37/10万;2023年的肿瘤发病前十位依次是: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子宫颈癌、白血病、子宫体癌。

  观察年龄层次,45-64岁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肿瘤发病并不局限于某一年龄段,15岁以下、15-44岁、45-64岁以及65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发病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比例分别为1.15%、29.99%、42.05%和26.81%。

  不同年龄组人群主要恶性肿瘤发病也有所不同,0-14岁组中白血病所占构成比最多,占该组恶性肿瘤发病的39.69%,其次是脑、神经系统恶性肿瘤;15-44岁组甲状腺癌和肺癌分别位居该年龄组恶性肿瘤发病前两位,甲状腺癌为该年龄组男、女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45-64岁组肺癌和甲状腺癌分别位居该年龄组恶性肿瘤发病前两位,肺癌为该年龄组男、女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65岁以上组,无论男女,肺癌的发病均居第一位,构成比为26.3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爱卫办、教育厅(教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局)、民政厅(局)、商务厅(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广电局、体育行政部门、中医药局、疾控局、总工会(工会)、共青团、妇联,金融监管总局各监管局:

  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一)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加强体重管理权威信息编制和发布。编制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体重管理健康教育指导要点等,优化完善体重管理和肥胖防治相关标准。开发适合居民使用的体重管理工具。加强公众食物营养和饮食文化教育,倡导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健康体重、科学动态管理体重,消除体重认知误区,提高科学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和可及性。引导公众自觉进行体重管理,推动体重管理逐步形成社会共识。(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省(区、市)相关部门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地落实,下同,不再列出)

  (二)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推动体重管理科普宣教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医疗卫生机构、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商超、进宾馆、进餐馆食堂等,逐步扩大体重管理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爱国卫生月、全民营养周、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中国学生营养日、“健康中国 母亲行动”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体重管理宣传活动,科学有效应对“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等体重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全国爱卫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疾控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体重管理科普能力。充实体重管理专家力量,壮大科普队伍。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保健医生开展体重管理相关科普工作,提升社会健康指导员等志愿者的宣传指导能力。注重征集体重管理或肥胖防控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特色实践,并加强推广。(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鼓励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配置体成分仪。扩大健康小屋社区覆盖范围,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环境。加强健康单位建设,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校园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等活动。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效参与体重管理,充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鼓励开发具备连续动态采集分析体重变化并提供体重管理建议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小程序,促进体重管理日常化、便利化、规范化。(全国爱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重要作用。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内容。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为重点,将健康体重作为家庭生活新理念,做到“三知一管”(即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家庭成员定期测量体重,加强相互提示和监督,掌握科学烹饪技巧,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降低聚集性家庭肥胖风险。(全国爱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安博体育在线 安博官网

  (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等专业人员体重管理和科普能力,完善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考核机制。制定印发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与运动指导原则、慢性病患者食养指南、肥胖症诊疗规范等相关技术文件并进行宣贯,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及时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体重管理技术指导和健康咨询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发挥中医药对体重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广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各类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在内的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研究制定妇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治未病干预指南。(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八)倡导健康消费新理念。充分利用体重管理新技术、新成果,引导健康企业研发体重管理新产品。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合理降低加工食品中油盐糖的含量。开展学校和餐饮业合理膳食宣传等相关活动,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的能力。推动体育健康产业不断创新,丰富科学锻炼方法和器材,结合数字科技开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估。(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体育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孕产妇体重管理。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和身体活动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推广应用我国孕期增重标准和孕产妇营养保健服务指南,加强育龄妇女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做好妇女围孕期营养保健咨询、指导和干预服务,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管理孕产期营养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产后减少体重滞留,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指导各地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按照规范免费为全国城乡0~6岁儿童提供相应健康服务,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活动)指导,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学生体重管理。强化父母是儿童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落实课程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校医务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开展大学生健身活动,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选修课程。对家校发现的生长迟缓及肥胖合并疾病的学生,及时引导至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个性化营养、运动指导或者医学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职业人群体重管理。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健全职工健康档案,鼓励定期组织职工体检,综合评估体质状况。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工作方式,开展争做“职业健康达人”活动等,丰富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华全国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老年人体重管理。加强老年人体重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学习老年人体重管理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健康养老水平。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减缓机能衰退。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开展老年人体重管理教育。(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体育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完善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有效利用。加强体重状况监测,及时掌握人群体重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指导各地开展重点人群体重管理。持续高质量开展营养和慢性病相关监测,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调查,开展体重管理效果评估。(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开展体重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加强体重变化规律和机体代谢的基础研究。研发体重管理相关医药及穿戴设备。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重管理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共同推进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要高度重视体重管理工作,完善协调管理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及年度计划。强化组织实施,统筹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为深入推进体重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体重管理年”活动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以及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形成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的强大合力。各部门结合职责分工督促体重管理相关工作任务落实及目标实现,针对“体重管理年”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协调推动解决。(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